阆苑万秀 >> 历史神话人物图文简介  

历史神话人物图文简介


 

                                                         (女 媧)

女媧是中國歷史神話傳說中的一位女神。與伏羲為兄妹。人首蛇身,相傳曾煉五色石以補天,並摶土造人,制嫁娶之禮,延續人類生命,造化世上生靈萬物。 女媧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她慈祥地創造了我們,又勇敢的照顧我們免受天災。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祖神。她神通廣大化生萬物,每天至少能創造出七十樣東西。 《太平御覽》:女媧在造人之前,與正月初一創造出雞,初二創造狗,初三創造羊,初四創造豬,初六創造馬,初七這一天,女媧用黃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樣子造出了一個個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覺得太慢,於是用一根藤條,沾滿泥漿,揮舞起來,一點一點的泥漿灑在地上,都變成了人。 為了讓人類永遠的流傳下去,她創造了嫁娶之禮,自己充當媒人,讓人們懂得「造人」的方法,憑自己的力量傳宗接代。另一種傳說《獨異誌》是:女媧是與伏羲為兄妹。當宇宙初開時,天地之間只有他們兄妹二人,在崑崙山下,而天下未有其他人民。相議想為夫妻,又自覺羞恥。兄即與妹上崑崙山,咒曰:「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為夫妻,請您將天上的雲都合起來一團,要不就把雲散了吧。」以是天上的雲立即合起來,他們倆就成了夫妻,中華民族都是他們倆的子孫後代。
女媧補天的記錄見於《淮南子》:在洪荒時代,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因故吵架而大打出手, 最後祝融打敗了共工,水神共工因打輸而羞憤的朝西方的不周山撞去, 哪知那不周山是撐天的柱子,不周山崩裂了,撐支天地之間的大柱斷折了,天倒下了半邊,出現了一個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紋,山林燒起了大火,洪水從地底下噴湧出來,龍蛇猛獸也出來吞食人民。人類面臨著空前大災難。 
女媧目睹人類遭到如此奇禍,感到無比痛苦,於是決心補天,以終止這場災難。她選用各種各樣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將它們熔化成漿,用這種石漿將殘缺的天窟窿填好,隨後又斬下一隻大龜的四腳,當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邊天支起來。女媧還擒殺了殘害人民的黑龍,刹住了龍蛇的囂張氣焰。最後爲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媧還收集了大量蘆草,把它們燒成灰,埋塞向四處鋪開的洪流。 
經過女媧一番辛勞整治,蒼天總算補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龍蛇猛獸斂迹了,人民又重新過著安樂的生活。但是這場特大的災禍畢竟留下了痕迹。從此天還是有些向西北傾斜,因此太陽、月亮和衆星晨都很自然地歸向西方,又因爲地向東南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裏匯流。當天空出現彩虹的時候,就是我們偉大的女媧的補天神石的彩光。 
女媧勞苦功高,在西漢的《運斗樞元命苞》中,女媧被列為和她的哥哥伏羲、嘗百草救人無數的神農為中華民族人始之初的三皇。

                                                    (王母娘娘)

傳說中的女神。原是掌管災疫和刑罰的怪神,後於流傳過程中逐漸女性化與觼M化,而成為年老慈祥的女神。相傳王母住在崑崙山的瑤池,園裡種有蟠桃,食之可長生不老。亦稱為金母、瑤池金母、西王母。
根據古書《山海經》的描寫:「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意思好像是說:西王母的外形『像人』,長著一條像豹子那樣的尾巴,一口老虎那樣的牙齒,很會用高頻率的聲音吼叫。滿頭亂髮,還戴著一頂方形帽子。是上天派來負責傳布病毒和各種災難的神)。可見外形很恐怖,而且是位散發災疫的煞神!他住在「崑崙之丘」的絕頂之上,有三隻叫做『青鳥』的巨型猛禽,每天替他叼來食物和日用品。
但是在《穆天子傳》裡,西王母的言行卻又像是一位溫文儒雅的統治者。當周穆王乘坐由造父駕馭的八駿周遊天下,西巡到了崑崙山區,他拿出白圭玄壁等玉器去拜見西王母。第二天,穆王在瑤池宴請西王母,兩人都清唱了一些詩句相互祝福。
《漢武帝內傳》謂其為容貌絕世的女神,並賜漢武帝三千年結一次果的蟠桃。道教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定為王母娘娘的誕辰,並於此日盛會,俗稱蟠桃盛會。
中國一些學者、專家研究認為,神話色彩濃厚的西王母(王母娘娘)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新華社引述研究崑侖文化的學者李曉偉說﹕「事實上,被無數神話光環籠罩的西王母並非天仙,而是青海湖以西遊牧部落的女酋長。」 
一些學者、專家多年的研究和實地考察發現,距今3000至5000多年前,曾經有過一個牧業國度──西王母國。其疆域包括今天青藏高原崑侖、祁連兩大山脈相夾的廣闊地帶,青海湖環湖草原、柴達木盆地是其最為富庶的中心區域。據考證,西王母古國當時的「國都」就在青海湖西畔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一帶。 
青海師範大學地理系張忠孝教授在其署名文章中指出﹕「值得說明的是,西王母既是一個古老部落國家的稱號,又是古國女王的尊號,代代相傳。」現存古籍證明,兩晉到明清乃至民國,青海草原地區、崑侖山南北有大量的女王部落存在,蘇毗部落是最有名的一個。
 

                         

                                                        (玉皇大帝)

道教稱天界最高主宰之神為玉皇大帝,猶如人間的皇帝,上掌三十六天,下握七十二地,掌管一切神、佛、仙、聖和人間、地府之事。亦稱為天公、天公祖、玉帝、玉天大帝、玉皇、玉皇上帝。
據《玉皇本行集》記載﹕光明妙樂國王子舍棄王位,在晉明香嚴山中學道修真,輔國救民,渡化眾生,歷億萬劫,終為玉帝。
有說玉皇大帝就是道教的「元始天尊」(即玉清元始天尊的簡稱。道教所供奉最高的神。)

                        

                                        (歲星太歲)

歲星太歲,民間傳說中的凶神。一說為木星(歲星),一說為主四時寒暑之神,一說為十二時辰之神。自西漢始,人們認為凡建築,遷徙,嫁娶等吉凶皆與其方位有關。若犯之而動土,便會挖道一肉塊,即凶神之化身,並將招致災禍。舊俗每有建築動土之事,必先探明其方位以避之。元明後設有專壇祭祀。後世亦以名凶惡之人。俗語「竟敢在太歲頭上動土」,即源於此.

                       

                                               (真武大帝) 

    真武大帝的來歷:真武大帝,又稱玄武神,玄天上帝。據《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變化之身,托生於大羅境上無欲天宮,凈樂國王善勝皇后之子。皇后夢而吞日,覺而懷孕,經一十四月及四百餘辰,降誕於王宮。後既長成,遂捨家辭父母,入武當山修道,歷四十二年功成果滿,白日昇天。玉皇有詔,封為太玄,鎮於北方。玄武一詞,原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的總稱。屈原《楚辭》之《遠游》篇有句稱,「召玄武而奔屬」。玄武七宿之形如龜蛇,故注稱,「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北宋開寶年間,玄武神降於終南山。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封為翌盛將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加封為翌聖保德真君,後為避聖祖趙玄朗之諱,改玄武為真武。宋真宗、宋徽宗、南宋欽宗等屢有加封。元代大德七年(1303年)加封真武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明成祖崇奉真武,御用的監、局、司、廠、庫等衙門中,都建有真武廟,供奉真武大帝像。永樂十年(1412年)又命隆平侯張信率軍夫二十餘萬人大建武當山宮觀群,使武當山真武大帝的香火達到了鼎盛。

                           

                                                 (太上老君)

生卒年不詳。字伯陽,諡曰聃,春秋時楚國苦縣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主無為之說,後世以為道家始祖。孔子嘗往問禮,著有《道德經》五千餘言。現今社會各行業中,如:鐵匠、煤窯匠、碗筷匠、磨刀匠、蹄鐵匠等,皆祭拜老子為祖師爺。亦稱 為伯陽、太上老君、老聃、老君、老子、老子道君、李伯陽、李老君。
在中華文明浩如煙海的書籍中,在國外被最為廣為翻譯和閱讀的一本書要算是《道德經》。《道德經》中所說的中心思想是:「道」,而「道」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的意思雖然比較難明白,但我們可以說「道」的意思是「自然」。
道家認為,個人不應該反對「道」,而是要順從於「道」,按「道」行事。爭權奪利是荒唐的,也是非常不道德的。「道」是不敗的,人應該順其道而行。道家認為水是非常柔弱的,心甘請願地向低處流去,即使遇上最弱的力量,也不表示反抗,然而水卻是不可摧毀的。反之,最堅硬的石頭也有被水擊破的那一天。對於個人,朴素和自然是值得讚揚的。暴力應該被避免,人應當清心寡慾。人不應該改變世界,而是要尊重世界。對於政府,無為而治政策是最聰明的方針。通過更繁複的法制或是強制實行法制,通常是使事情便得更糟。高稅賦和戰爭都和道家的哲學精神相違背。《道德經》的影像巨大。這本書的篇幅很短,中文不到6000字,但其思想的內涵卻是極其豐富。在中國,雖然儒家思想是中國歷代哲學的主流,不過儒家的哲學中吸收了道家的很多思想,儒家還是很尊重道家思想的。
太上老君是道教最高神之一,是三大超級神中的一位。他之被神聖化,始於東漢。東漢的張陵(後來的張天師)創設天師道,為了和佛教抗衡,便抬出老子為祖師,並尊為太上老君。後稱「太上道德天尊」。其 後道教典籍將老子極度神化,謂其生於無始之時,無因而起,是萬物之先,元氣之先

                   

                                   (嫦 娥)

嫦娥是帝嚳的女兒,也稱姮娥。美貌非凡。后羿的妻子,相傳后羿是堯帝手下的神射手。《淮南子.覽冥訓》中說,后羿從西王母處請來不死之藥,嫦娥偷吃了這顆靈藥,成仙了,身不由主飄飄然地飛往月宮之中,在那荒蕪的月宮之中度著無邊的寂寞歲月。 
嫦娥飛升月宮後,住在淒清冷漠的廣寒宮內,思念著后羿,她的心境和生活令不少文人騷客感慨,遐想。其中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嫦娥》詩深刻表現了她的寂寞和悔恨﹕

                                       雲母屏風燭影深,
                                                 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
                                                 碧海青天夜夜心。

大意是﹕『雲母製成的屏風染上一層幽深黯淡的燭影,銀河逐漸低斜下落啟明星也已下沉。 廣寒宮的嫦娥想必悔恨當初偷吃不死藥,如今落得獨處於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天后媽祖)

媽祖是中國東南沿海和海外華人供奉的海洋保護神,又稱天妃、天后、天妃娘娘、天上聖母等等。道教《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稱,太上老君封媽祖為「輔斗昭孝純正靈應孚濟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有關媽祖的記載,大約起於北宋。媽祖原是都巡檢林願之女,名默娘,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歿於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享年二十八歲。林默娘初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由於生而彌月,不聞哭聲,故名之曰默娘。林默娘八歲就塾讀書,喜燒香禮佛。十三歲得道典秘法。十六歲觀井得符,能布席渡海救人。昇化以後,有禱輒應。自宣和以後,兩宋間先後敕封達九次。其封號,南宋光宗紹熙(1190年)由「夫人」進爵為「妃」,元世祖時又進爵為「天妃」,清康熙時再進爵為「天后」。至清嘉慶年間,媽祖的妐馱w經累積到二十八字。媽祖之主要神跡是救濟海上遇難之生民。據傳,媽祖有隨從,千里眼、順風耳,能解救於千里之外。媽祖常穿朱衣,乘雲遊於島嶼之間。如果海風驟起,船舶遇難,只要口誦媽祖聖號,媽祖就會到場營救。《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稱,媽祖所救就是「翻覆舟船,損人性命,橫被傷殺,無由解脫」。後來,媽祖之職能略有擴大。同經還有「若有行商坐賈,買賣積財,或農工技藝,種作經營,或行兵布陣,或產難」,「或疾病」,「但能起恭敬心,稱吾名者,我即應時孚感,令得所願遂心,所謀如意」。因此,民間亦有以媽祖為送子娘娘的。
中國東南沿海各地大多建有媽祖廟,其中以福建泉州莆田媽祖廟為祖庭。僅台灣一省就有媽祖廟510座,其中有廟史可考者39座,內建於明代的2座,建於清代37座。每年三月二十三日是媽祖神誕之日,福建莆田的媽祖廟和以台灣北港朝天宮為代表的媽祖廟都要舉行奉祀和媽祖像巡街活動,媽祖信徒人數之多,香火之旺,至今亦然 。台灣朝天宮的媽祖像是從莆田湄州請來,因而被認為是莆田媽祖廟的「分靈」,故每隔幾年都要抬著媽祖像到湄洲掛香一次,表示對媽祖的崇拜核對祖宗的懷念。

                        

                                                    (月 老)

月下老人簡稱「月老」,是婚姻之神。典出《唐˙李復言˙續幽怪錄˙定婚店》。唐朝韋固年少未娶,某日夜宿宋城,在旅店遇一老人,靠著一口布袋,坐在月光下,翻看著一本書,像在查找什麼。韋固問老人家在翻查什麼 ? 老人答到﹕「天下人的婚書。」韋固又問袋中何物 ? 老人說﹕「袋內都是紅繩,用來系住夫婦之足。鬗頃臚妙a,貧富懸殊,天涯海角,吳楚異鄉,此繩一系,便定終身。」----這就是流傳千人的俗語「千里姻緣一線牽」的來歷。
韋固十分驚奇,忙打聽自己的婚事。月下老人翻書查看,笑著對他說﹕「足下的未婚妻,就是店北頭賣菜的老太婆的三歲女兒。」韋固一聽勃然大怒,悻悻返回店中。十年之後,韋固因立軍功迎娶相州參軍的女兒,韋固才知道此女正是過去月下老人提及的三歲小女。韋固見天意不可違,真是千里姻緣一線牽。宋城的縣宰知道這件事後,把那間客棧定名為「定婚店」。牽紅線的老人,從此稱為「月下老人」。

                      


                                          (吳 剛)

神話傳說中吳剛學仙有過,遭天帝懲罰到月宮砍伐桂樹,其樹隨砍隨合,所以必須不斷砍伐。見˙《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一˙天咫》。
又《山海經》中,吳剛又叫吳權,是西河人。炎帝之孫伯陵,趁吳剛離家三年學仙道,和吳剛的妻子私通,還生了三個兒子,還生了三個兒子,吳剛一怒之下殺了伯陵,因此惹怒太陽神炎帝,把吳剛發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樹 - 月桂。月桂高達五百丈,隨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為對吳剛的懲罰。
而吳剛的妻子對丈夫的遭遇亦感到內疚,命她的三個兒子飛上月亮,陪伴吳剛,一蚥雃芋, 一位蟾蜍,一位兔.

                    

                                           (后 羿)

后羿, 又稱「夷羿」,相傳是夏王朝東夷族有窮氏的首領,善於射箭。當時夏王「啟」的兒子「太康」耽於遊樂田獵,不理政事,被后羿所逐。太康死後,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為夏王,實權操縱於后羿之手。但后羿只顧四出打獵,後來被親信「寒浞」所殺。
神話傳說「后羿」是「嫦娥」的丈夫。后羿在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燒得草木,莊稼枯焦,后羿為了救百姓,一連射下九個太陽,從此地上氣候適宜,萬物得以生長。他又射殺猛獸毒蛇,為民除害。民間因而奉他為「箭神」。

                      

                                                  (哪 吒)

又作「那吒」。源於元代《三教搜神大全》。明代古典小說《西遊記》,《封神演義》中人物。
《西遊記》講的是扥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形似少年,但神通廣大。曾參與討伐孫悟空,大敗而歸。《封神演義》說:一日哪吒去東海九灣河沐浴,因將太乙真人所賜寶物「乾坤圈」置水中玩耍,東海龍宮動搖不已。龍王急忙差巡海夜叉察看,惹腦哪吒被打死。後龍王三太子敖丙調集龍兵與之大戰,被哪吒打死。龍王準奏玉帝,捉拿其父母。哪吒又在天宮門前痛毆之。後為表示自己的作為與父母無關,便拆肉還母,拆骨還父。死後,其師太乙真人把哪吒的魂魄借蓮花為之而復活。又賜火尖槍,腳踏風火輪。後助姜子牙興周滅紂,戰功顯赫。
在佛經中哪吒是梵文 Nalakuvara 的音譯之略。相傳是四大天王中之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之子,是佛教護法神之一。毗沙門天王有五子(一說四大天王各有九十一子),除了三太子哪吒之外,二太子獨健(即灌口二郎)也是神通廣大,母親是吉祥天女,姊妹也是天女,屬佛門中之豪門之家。

                      

                                         (四大天王)

梵文:Caturmaharajakayikas為帝釋之外將,須彌山腹有一山,名犍陀羅山,山有四山頭,個住一山個護一天下(四大部洲,即東勝神州,南瞻部洲(中國在此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故又稱護世四天王,是六欲天之第一,(佛教把世界分位依次上升的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世間一切”有情眾生”皆在三界中”輪迴”不已,只有達到涅盤境界成佛,才能”跳出三界外,不受輪迴之苦,欲界又有六天,稱”六欲天”,為天神所居。六欲天又有六重,第一重天是四天王天,為四天王及他們的隨從的住所)。
東方持國天王:梵文:Dhritarastra。”持國”意為慈悲為懷,保護眾生,護持國土,故名持國天王。住須彌山黃金埵,身為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是主樂神,表明他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他負責守護東勝神州。是『二十諸天』中的第四天王。
南方增長天王:梵文:Vidradhaka。”增長”意為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故名增長天王。住須彌山琉璃埵,身為青色,穿甲冑,首握寶劍。為的是保護佛法,部受侵犯,他負責守護南瞻部洲。是『二十諸天』中的第五天王。
西方廣目天王:梵文:Virapaksa。”廣目”意為能以淨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人民,古名廣目天王。住須彌山白雲埵,身為紅色,穿甲冑,為群龍領袖,故手纏一赤龍(也有的作赤索),看到有人部信奉佛教,即用索捉來,使其皈依佛教。他負責守護西牛賀洲。是『二十諸天』中的第六天王。
北方多聞天王:梵文:Vaisramana。又名毗沙門,”多聞”以福,德知名聞於四方。住須彌山水晶埵,身為綠色,穿甲冑,右持寶傘(又稱寶幡),左手臥神鼠-銀鼠。用以制服魔眾,護持人民財富。又名施財天,是古印度的財神,在唐代他曾幫唐明皇退蕃兵的圍困,轟動一時,唐明皇為感恩,特命”諸道州府城西北及營寨並設其相”供養,佛也特設別院供養。是『二十諸天』中的第三天王。

                         

                                       (托塔天王)

托塔天王,名靖,歷史上卻有其人。他是陜西人,是唐初名將,唐太宗時任兵部尚書,因為他戰功顯赫,故死後封為「衛國公」,又因死後經常顯靈,為百姓救危解厄,百姓為其建廟供奉,於是道晚唐時候,李靖漸漸被神化了。
在《封神演義》中,托塔李天王是陳塘關的總兵,生子哪吒,因哪吒鬧海,李靖為息事寧人,逼哪吒自殺。哪吒死後,以蓮花復生,尋李靖復仇,李靖不敵,幸遇燃燈古佛贈玲瓏寶塔,將哪吒罩在塔內,而被熊熊的佛光所攝。李靖有此寶塔,便成為「托塔李天王」。
在中國的佛門中,北方的多聞天王,就是「托塔李天王」的前身。

                        

                                        (太白金星)

太白金星--星名。亦為神話傳說中的天神。古時,以金星辰見於東方謂「啟明」,夕位於西方曰「太白」。亦說:「東方有啟明,西有長庚」。傳說太白金星主殺伐,古代詩文中多以比喻兵戎。《西遊記》有太白金星奉玉皇大帝旨下界詔安孫悟空之說.

                   

                                              (天龍八部)

大梵天,帝釋天,四大天王,韋馱天,閻王等即是。帝釋天是眾天神的領袖。
龍眾:梵語 Naga, 佛經上說有無數龍王,專管興雲降雨,眾龍王中有婆竭羅龍最出名,因牠的女兒就是後成佛的龍女。
夜叉:梵語 Yaksa的音譯,佛教謂一種捷疾勇健會傷害人的鬼。雜寶藏經:龍王夫婦及諸眷屬生敬信心,盡受五戒,并夜叉眾亦受五戒。亦作藥叉。
阿修羅:梵文:Ashura, 意思是無端,容貌醜陋之意,阿修羅男的極醜,女的是絕色佳人。阿修羅王常常和帝釋天戰鬥,因阿修羅有美女而無美食,而帝釋天有美食而無美女,相互妒忌搶奪,相互爭戰。人們把他們爭戰的戰場叫「修羅場」。
乾闥婆:梵文:Gandharva, 意思是香神,又是樂神。本是婆羅門叫崇拜的一群神,是服侍帝釋天的樂神之一,多達六千多位,身上發出濃烈的香氣。
迦樓羅:梵文:Garuda 是金鳥神,兩支翅膀張開有336萬里!以龍為食,可除掉毒龍,每天要吃一龍王和五百條小龍,到命終時諸龍吐毒,無法再吃,於是上下翻飛七次,飛到金剛輪山頂上命終。因為他一生以龍(大毒蛇)為食物,體內毒氣極多,臨死時毒發自焚。肉身燒去後只餘一心,作純青琉璃色。(節錄自金庸《天龍八部》)
緊那羅:梵語 Kinnara, 是帝釋天的樂神之一,乾闥婆專奏俗樂,而緊那羅專門演奏法樂。
摩呼羅迦:梵文:Mahiraga, 是大莽神。人身蛇頭

                   
                  

                                         (大梵天王)

梵文 Mahabrahman。音譯:摩訶婆羅賀摩,譯曰:清靜。'梵'在佛經中是離淫,欲之色界諸天之名,其中的初天為大梵天。大梵為君,梵輔為臣,梵眾為民。大梵天是婆羅門教和印度教的創造神,與濕婆,毗濕奴合稱為三大神。
大梵天王既是創造神,同時又是毀滅之神。他高興的時候,世間安穩,萬物興盛;當他憤怒時,則世間不安,災難欉生,眾生苦惱,連草木也不能倖免。他是佛陀的護法天神。是佛教『二十諸天』中的第一位。
                         

                       

                                            (帝釋天)

梵文 Sakra-devanam-Lndra。音譯:”釋迦提桓因陀羅”,譯曰:”釋迦”是姓”能”的意思;”提桓”是”天”的意思;”因陀羅”是”帝”的意思;合起來即”能天帝”、”天帝”。帝釋是古印度的大神。
帝釋在佛教中是忉利天之主,信奉佛教,他曾率諸天神以牛頭旃檀樹為佛陀及諸羅漢建造重閣講堂,並奉獻床榻臥具及各種飲食供養佛及弟子,帝釋天常常和諸天在他的居所須彌山善漸城相聚,商討天下善惡諸事,是佛教『二十諸天』中的第二位天王。

                                       
                  

                                                (韋 馱)

梵文:Veda。又名違馱天,本是婆羅門的天神,南方增長天王的八大神將之一。在中國寺院通常將之安置在天王大殿彌勒菩薩之後,面對著釋迦牟尼佛像。傳說佛涅盤時,有一捷疾鬼盜取佛牙一雙,時韋馱天急追取還,故為護打法神將,世稱韋馱菩薩,形像一般是童子面,身披甲冑,手持金剛杵。是『二十諸天』中第十二天。

                      

                                               (龍 王)

龍是中國古代神話的四靈之一。《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詔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詔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西海敖欽、南海敖潤、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由此,龍王之職就是興雲布雨,為人消滅炎熱和煩惱,龍王治水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就稱,「國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雲來臨國土,與諸天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救眾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
     龍王神誕之日,各種文獻記載和各地民間傳說均有差異。舊時專門供奉龍王之廟宇幾乎與城隍、土地之廟宇同樣普遍。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願,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 
         龍是中國傳說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眾鳞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說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一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鬚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鳞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多它]龍,無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在神話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龍王),在民間是祥瑞象徵,在古時則是帝王統治的化身。 
在佛教中,龍是「天龍八部」的其中一部.

        
                  

                                          (龍 女)

龍女是『二十諸天』中第十九天之婆竭羅龍王(Sagara-nagaraja)的女兒,聰明伶俐,八歲時偶聽文殊菩薩在龍宮說『法華經』,豁然覺悟,通達佛法,發菩提心,逐去靈鷲山禮拜佛陀,以龍身成就佛道。
人常说的 观音身边“金童,玉女”中,玉女即是龙女
 

             

                                    (鍾馗嫁妹)

鍾馗的出現與唐朝玄宗皇帝有關。據宋代著名學者、科學家沈括《補筆談》說,唐明皇(玄宗)於開元年間,講武驪山,回宮後得了瘧疾,一個多月都好不了。忽然在一天晚上夢見兩個鬼,一大一小。小鬼跛了一腳,瞎了一只眼,偷了楊貴妃的紫香袋和明皇的笛子,繞殿奔逃;大鬼戴帽子,袒露著兩臂,腳穿靴,抓住小鬼,挖出眼珠子,將它吃掉。皇上問大鬼:你是什麼人?回答說:臣下是鍾馗,來應武舉,不中,誓為陛下除天淆孽。明皇夢覺之后,病也好了。於是召畫工吳道子,讓他畫鍾馗像,印後分賜給各大臣。見《清.趙翼.陔餘叢考.卷三十五.鍾馗》。
民間傳說鍾馗有各同鄉好友教杜平,為人樂善好施,資助鍾馗赴京應試。鍾馗因面貌醜陋而被皇帝免去狀元的資格,一怒之下,撞階而死。杜平將他安葬。鍾馗做了鬼王之後,為報答杜平生前之恩,親率鬼卒在除夕時返家,將妹妹嫁給了杜平。這就是著名的「鍾馗嫁妹」的故事。

                       
                    

                                          (張天師)

張道陵字輔漢,是張良的八世孫。他身長九尺三寸,濃眉大臉,紅頂綠眼,鼻子高挺,眼睛有三個角。垂手過膝,有濃密的鬍子,龍行虎步,十分威武。漢光武進武十年生於天目山,他母親夢見巨人自稱是魁星下降。身穿錦繡並且拿了一枝奇花給她。他母親接過來就醒了,只覺得滿室異香,整月不散。由此感應而懷孕,張道陵誕生那天,有黃雲籠罩在房子上,紫氣瀰漫在庭院中。房間裏光華如有日月照耀,並且又聞到夢中的異香,久久不散。
張道陵自幼聰慧過人,七歲就讀通了老子道德經,天文地理河圖洛書地無不通曉。後來被選為賢良方正的官,然而雖然做官,而他卻志在修道,不久就隱居到北邱山裏,有一隻白老虎銜神符送到他座榻旁。漢和帝曾經賜他做太傅,並封他為冀縣侯,三次下詔他都婉拒了。他後來到了四川,愛上四川的山明水秀,於是就隱居在鶴鳴山上。山上有隻石鶴,每次一叫就表示有得道的人來了。張道陵在此苦心修道,不久就聽見神鶴的叫聲。
張道陵和弟子王長一起修煉龍虎大丹,一年有紅光照室,兩年有青龍白虎來保護丹鼎,三年丹成,他也就成了真人。不久他又遇到神人指點,修成了最高的道術。他能飛行天上,能聽見極遠的聲音,又能分身隱形,比如他能一面在池上划船,同時又在堂上吟詩,變化萬千、神奇莫測。
順帝年間某夜,太上老君降臨在他住的地方,授給他雌雄劍和許多符籙,要他誅滅橫行四川的六大鬼神。張道陵精修千日,煉成了種種降魔的法術。不久八部鬼帥各領鬼兵共億萬數為害人間,他們帶來各種瘟疫疾病、殘害眾生。張道陵於是在青城山上設下道壇,鳴鐘扣罄,呼風喚雨指揮神兵和這些惡鬼大戰。張道陵站立在琉璃座上,任何刀箭一接近他就立刻變成了蓮花。鬼眾又放火來燒,真人用手一指,火焰又燒了回去。鬼帥一怒又招來千軍萬馬重重包圍,不料真人用丹筆一畫,所有鬼兵和八大鬼士都紛紛叩頭求饒。但是他們口服心不服,回去後又請來六大魔王,率領鬼兵百萬圍攻青城山。張道陵神閒氣定,不為所動,他只用丹筆輕輕一畫,所有的鬼都死光了,只剩下六人魔王倒在地上爬不起來,只好叩頭求饒。張道陵再用大筆一揮,一座山分成兩半把六個魔王困在裏面,動彈不得。於是魔王只得答應永世不再為害人間。

                       

                                         (雷 公)


      雷公和電母是神話傳說中的一對天神。司掌天庭雷電。雷公名始見《楚辭》,因雷為天庭陽氣,故稱「公」。所傳始為獸型,或似鬼,或似豬,而以猴形居多; 後狀若力士,坦胸露腹,背插雙翅,額生三目,臉赤色猴狀,足如鷹鸇,左手執楔,右手持錐,呈欲擊狀,神旁懸掛數鼓,足下亦盤蹑有鼓。擊鼓即為轟雷。能辨人間善惡,代天執法,擊殺有罪之人,主持正义.

                   

                                  (福 星)


      福星-- 民間傳說之神。起源甚早,據說唐代道州出侏儒,歷年選送朝廷為玩物。唐德宗時道州刺史陽城上任後,即廢此例,並拒絕皇帝徵選侏儒的要求,州人感其恩德,逐祀為福神。宋代民間普遍奉祀。到元、明時,陽城又被傳說為漢武帝時人楊成。以後更多異說,或尊天官為福神,或尊懷抱嬰兒之「送子張仙」為福神。

                      

                                   (祿 星)

      祿星-- 民間傳說之神。相傳名張亞子,仕晉戰死,後人為之立廟紀念。道家稱玉帝命其掌文昌府及人間功名、祿位事,故又稱「梓潼帝君」、「文昌帝君」.

                       

                                    (壽 星)

          壽星-- 民間傳說之神。亦作壽星,南極老人星。本為星名,後世小說、戲曲為神仙之名。初言其主國運之長短,後尊為主人間壽夭之神,凡德見者皆壽千歲。秦漢時已有壽星祠和老人廟。自東漢起祭祀壽星與敬老活動相結合,歷代皆列入國家祭典,至明初始罷。近代所奉之壽神形象多為左手持杖,右手捧桃,銀髮長須,頭高額隆,大耳短躯,面目慈祥的老者。

                     

                                   (灶 君)

灶君又称灶王,古代神话传说为主管饮食之神,民以食为天,人们祭灶神当时主要是为了感谢和颂扬灶神的公德,大约到了西汉,灶神的 神职逐渐转化为掌管人的寿天福祸,被彻底的普遍迷信话了,根据《史记-孝武本纪》的记载,西汉有个叫李少君的方士曾经鼓吹祠灶可以致物炼丹,导致长生,并能以方士致灶鬼淮南万华术》已有‘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的说法。到了后汉,这一观念更广为流传,郑玄注‘五祀’中的‘灶’为‘小神居之人间,司察小过,做谴告者尔’。《后汉书-阴与传》记载,阴子一见灶神,立刻以黄羊伺祀,结果财运亨通,成为了巨富之人。到了晋代,灶神又执行了司命的职权,演变为司察世人罪过之神,成为了天帝直接安插在每个家庭中的耳目晋代葛洪《抱扑子-微旨篇》引东汉纬书称:‘月晦之夜,灶神上天白人罪状。罪大者夺纪(减损寿命三百天),罪小者夺算(减寿三天)’。由于灶神与司命神的融合,使民间的祭灶习俗中出现请灶神保佑子孙兴旺的说法,《灶王府君真经》中有‘求寿的保管忸怩年登九旬,求儿的保管你们生贵子’等语。
  灶神原属家神,长年累月由人们供奉,一般初一、十五上上香而已,也无须铺排,但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则须举行祭祀仪式,叫做‘送灶’。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片脚汉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在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是在腊月二十三祭灶。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声的鞭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二郎神)

(1)秦代蜀郡太守李冰第二子,助父斬蛟鎖龍,築堰平患,蜀人奉為灌口二郎神,祠祀不絕。亦稱為灌口二郎。
(2)隋代嘉州太守趙昱斬蛟定患,後又顯靈平定水災,民感其德,立廟灌口,奉為二郎神。亦稱為灌口二郎。
(3)《西遊記》與《封神演義》中記玉皇大帝外甥楊戩,神通廣大,曾誅六怪、劈桃山,號為灌口二郎。
(4)晉鄧遐為襄陽太守,斬沔水蛟除患,鄉人立廟祠祀,因嘗為二郎將, G尊為二郎神。
(5)相傳是四大天王中之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二子獨健,曾率天兵救唐明皇於危難之中,是佛教護法神之一。毗沙門天王有五子(一說四大天王各有九十一子)

                
释迦牟尼佛梵语 Sakyamuni 的音译。佛教创始人。释迦是部落的名称,意思是'能';'牟尼'可译作 '文',是一种尊称,含有'仁,儒,寂默,忍'等义,意译也可合成'能仁','能忍','能儒','能寂'等,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俗名悉达多,生于公元前五六六年,原是释迦国的太子,二十九岁出家修道,从当时著名的沙门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子修习禅定。不久就达到他们所教导的一切,但这并不能满足他的希求,经过六年的苦修,在一次夜晚的修禅中,他顺次经历禅那的四种境界,然后继续集中精神,做最大的努力,就在那晚证悟了生命的真相,成就正觉。从此以后,他被称为佛陀。并到处说法,组织僧团,直至公元前四八六年圆寂。简称为"释迦"。他创建的佛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一道成为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     相传佛陀入灭后,弟子们用香燃火焚化释迦牟尼遗体,在灰烬中发现了4颗牙齿,以及指骨、头盖骨、毛发等物,称为舍利。弟子们将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细心收殓保存,安葬于圣地王舍城,并起塔供养。当佛教徒再也无法向佛祖本人顶礼膜拜的时候,便把其虔诚之心转向了佛祖遗存的舍利。这样,舍利便被赋予了神圣无比的涵义,扮演了至高无上的角色。后来,阿育王取出全部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分别盛入宝函,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养,其中有许多传入中国。   

                 

                                        (觀世音菩薩)

又稱觀自在,梵文 Avalokitesvara。觀世音者,觀世人稱此菩薩名之音而垂救,故雲:觀世音。觀自在者,觀世界而自在拔苦與樂之意。
為阿彌陀佛的左些脅侍。西方三聖之一。是慈悲的象徵,當眾生有苦難時,只要稱念他的名號,即可獲得解脫苦厄。他還會就眾生的因緣,化作種種不同的身分度化之。因此又有各種別稱,如水月觀音、魚籃觀音、馬郎婦觀音等,合計中日關於觀世音的別稱,共有三十三。又名三十三身。關於觀世音菩薩的形象,南北朝多依經典作男子,唐以後常作女相。是佛教中最受崇拜的菩薩。觀世音或譯作觀自在,古譯作光世音,唐代因避太宗李世民名 '世' 故略稱為觀音。亦稱為大士、觀世音、觀自在菩薩、觀音菩薩、觀音媽、觀音大士。觀世音的道場在浙江普陀山,和五臺山,峨嵋山,九華山合稱謂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其中普陀山最大的寺院普濟禪寺中有一圓通大殿,供奉觀音,是最大的觀音殿。

                              (八仙过海)


相傳,一次,八仙在蓬萊閣上聚會飲酒,酒至酣時,鐵拐李提議乘興到海上一遊。衆仙齊聲附合,並言定各憑道法渡海,不得乘舟。
漢鍾離率先把大芭蕉扇往海裏一扔,坦胸露腹仰躺在扇子上,向遠處漂去。何仙姑將荷花往水中一抛,頓時紅光萬道,何仙姑佇立荷花之上,隨波漂遊。隨後,呂洞賓、張果老、曹國舅、鐵拐李、韓湘子、藍采和也紛紛將各自寶物抛人水中,借助寶物大顯神通,傲遊東侮。
八仙的舉動驚動了龍宮,東海龍王率蝦兵蟹將出海觀望,言語間與八仙發生衝突,引起爭鬥,東海龍王乘八仙不備,將藍采和擒入龍宮。八仙大怒,各展神通,上前撕殺,腰斬兩個龍子,蝦兵蟹將抵擋不往,紛紛敗下海去,隱伏水底。八仙則在海上往來叫戰。東海龍王請來南海、北海、西海龍王,合力翻動五湖四海水,掀起狂濤巨浪,殺奔衆仙而來。危急時刻,曹國舅的玉板大顯神通,只見他懷抱玉板頭前開路,狂濤巨浪向兩邊退避,衆仙緊隨在後,安然無恙。四海龍王見狀,急忙調動四海兵將,準備決一死戰,正在這時,恰好南海觀音菩薩經過,喝住雙方,並出面調停,直至東海龍王釋放藍采和,雙方罷戰。
         八位仙人拜別觀音菩薩,各持寶物,興波逐浪遨遊而去。 這就是「八仙過海」的故事。
   
八仙在中國民間的眾多神仙中,鋒頭最勁、影響最大的神仙,有關他們的傳說也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尤其是明朝吳元泰的《八仙出處東遊記》所述的八仙過海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八仙的傳說始於唐代,其時已有「八仙圖」、「八仙傳」等,然八仙姓氏至宋代尤有變更,至《東遊記》始定為李鐵拐、漢鍾離、張國老、何仙姑、呂洞賓、藍采何、韓湘子、曹國舅八人。其故事傳說大多可以在唐、宋書籍種覓得蹤跡,少數見於明代記載。
唐代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汝陽王李璉、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八位皆善飲酒 賦詩,稱為酒中八仙.

               

                               (鐵拐李)


八仙中,鐵拐李是年代最久,資歷最深者,見諸於文獻則較晚。亦作「李鐵拐」。元劇《呂洞賓度鐵拐李岳》始有其名。身世由來傳說頗多,一說乃西王母點化成仙,封東華教主,授鐵杖一根。一說本名洪水,常行乞於市,為人所賤,後以鐵杖擲空化為飛龍,乘龍而去為仙。一說姓李名玄,遇太上老君而得道。一日神游華山赴太上老君之約,囑他的徒兒七日不返可化其身。然而徒兒因母親病而欲歸家,六日即化之。第七日李玄返魂無所歸,乃附在一跛腳的乞丐的屍體而起,蓬頭垢面,袒腹跛足,以水噴倚身的竹杖變為鐵拐,故名李鐵拐。

                  

                               (鍾離權)

道教八仙之一。元代全真教奉為「正陽祖師」,北五祖之一。其說始於五代、宋初。相傳姓鍾離名權,號「正陽子」,又號「雲房先生」。《列仙全傳》說:鍾離權,燕台人,號雲房先生,為漢朝大將,在徵討吐蕃中,被上司粱翼妒嫉,只配給他老弱殘兵三萬人,剛到達目的地就被吐蕃軍劫營,軍士落荒而逃。鍾離權也逃至一山谷,而且中途還迷路了。可是「吉人自有天相」,遇上一胡僧,將他帶至一小村莊說:「這是東華先生的住處。」然後告別而去。過了一會兒,忽聽有人說:「這必定是那碧眼的胡人多嘴的緣故。」見一老人披著白色的鹿裘,扶著青色的藜杖,問鍾離漢道:「來者可是漢大將軍鍾離權 ? 為什麼不來宿於山僧之所?」鍾離權大驚,知道遇上了異人,於是誠心學道,向老者哀求學習救世之道。老者傳授鍾離權「長真決」,及金丹火候和青龍劍法。鍾離漢後來遇見華陽真人,又遇上仙王玄甫,學得「長生決」。最後在崆峒山紫金四皓峰居住,得到「玉匣秘訣」,修成真仙。玉皇大帝封他為「太極左宮真人」。
另一說鍾離漢為唐朝人,與呂洞賓同時,自稱「天下都散漢鍾離權」,後人或以「漢」字屬下讀,故一稱「漢鍾離」。
王重陽創立全真教,奉「鍾離漢」為「正陽祖師」,位列北五祖之二(王玄甫,鍾離權,呂洞賓,劉操,王重陽)。

                   

                                  (張果老)

道教八仙之一。亦作張果。據《唐書》記載,確有其人,本是民間的江湖術士,因民間相傳逐為神仙。居山西中條山,自言生於堯時,有長生不老之法。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的丈夫)不時徵召他,都被他婉拒了。武則天也召他出山,張果老就在廟前裝死,時值盛夏,不一會,他的身體腐爛發臭。武則天聽後,只好作罷。但不久就有人在恆山的山中再次見到他。
唐玄宗數次召見他,求長生不老之法。唐玄宗見到張果老老態龍鍾。就問:「先生是得道之人,為何髮疏齒落,老態龍鍾 ? 」張果老說:「衰朽之歲,也?>有什麼道術可依慿,所以才變成現在的樣子,實在令人羞愧。不過今天如果把這些防v殘齒拔去,不就可以長出新的出來嗎 ? 」於是便在殿前拔去鬢髮,擊落牙齒,玄宗有點害怕,忙叫人扶張果老去休息。一會而張果老回殿,果然容顏一新,青鬢皓齒。於是當時的達官貴人們都爭相拜偈,求教返老還童的秘訣,但都被他拒絕了。
有一次,唐玄宗去打獵,捕獲一頭大鹿,此鹿與尋常的鹿相比,稍有差異。廚師剛要開刀宰鹿,張果老看見了,就連忙阻止,說「這是仙鹿,已經有一千多歲了,當初漢武帝狩獵時,我曾跟隨其後,漢武帝雖然捕獲了此鹿,但後來把它放生了。」玄宗說:「天下之大,鹿多的是,時遷境異,你這麼知道他就是你說的那頭鹿呢 ? 」張果老說:「武帝放生時,用銅牌在它左角下做了標誌。」於是玄宗命人查檢。果然有一個二吋大小的銅牌,只是字跡已經模糊不清了。玄宗又問:「漢武帝狩獵是哪年 ? 到現在已經有多少年了 ? 」張果老說:「至今有八百五十二年了。」唐玄宗命人核對,果然無誤。
張果老回山後不久就仙逝了,唐玄宗為他建「棲霞觀」。張果老有一怪癖,平日他倒騎著一頭白毛驢,日能行萬里,當然這驢子也是一匹「神驢」,據說不騎的時候,就可以把牠折疊起來,放在皮囊裡.



              

                              (吕洞宾)

道教八仙之一。名巖,字洞賓,自號「純陽子」。唐京兆府(今陝西省長安縣)人。曾以進士授縣令。他的母親要生他的時候,屋裏異香撲鼻,空中仙樂陣陣,一隻白鶴自天而下,非如他母親的帳中就消失。生下呂洞賓果然氣度不凡,自小聰明過人,日記萬言,過目成誦,出口成章,長大後「身長八呎二吋,喜頂華陽巾,衣黃欗杉,系一皂鞗,狀類張子房,二十不娶。」當在襁褓時,馬祖見到就說:「此兒骨相不凡,自市風塵物處。他時遇盧則居,見鍾則扣,留心記取。」後來呂洞賓游廬山,遇火龍真人,傳授天遁劍法。六十四歲時,游長安,在酒肆遇見一位羽士青一白袍,在牆壁上題詩,呂洞賓見他狀貌奇古,詩意飄逸,問他姓名。羽士說:「我是雲房先生。居於終南山鶴嶺,你想跟我一起去嗎 ? 」呂洞賓凡心未已,沒有答應。這位雲房先生就是「鍾離權」。
到了晚上,鍾離權和呂洞賓一同留宿在酒肆中。雲房先生獨自為他做飯,這時呂洞賓睡著了,他夢見自己狀元及第,官場得意,子孫滿堂,極盡榮華。忽然獲重罪,家產被沒收,妻離子散,到老後了然一身,窮苦潦倒,獨自站在風雪中發抖,剛要嘆息,突然夢醒,鍾離權的飯還?>熟,於是鍾離權題詩一首「黃良猶未熟,一夢到華肴。」呂洞賓驚道:「難道先生知道我的夢 ? 」鍾離權道:「你剛才的夢,生沉萬態,榮辱千端,五十歲如一剎那呀 ! 得到的不值得歡喜,失去的也不值得悲,人生就像一場夢。」於是呂洞賓下決心和鍾離權學道,並經「十試」的考驗,鍾離權授他道法。呂洞賓有了道術和天遁劍法,斬妖除害為民造福。

               

                              (曹國舅)

道教八仙之一。相傳為宋仁宗朝之大國舅,名佾,亦作景休。曹國舅的弟弟貪赴京應試秀才之妻的美色,絞死秀才,強佔其妻。秀才的冤魂向包拯申訴,包公准予查究。曹國舅告知其弟,務必將秀才的妻子置於死地,以絕後患。於是二國舅投秀才的妻子入井,被她逃脫,途遇曹國舅,誤以為是包拯,向曹國舅申訴,曹國舅大驚,令手下用鐵鞭打死秀才的妻子,手下以為她以死, 把她棄屍於偏僻的小巷。
秀才的妻子醒了之後,向包公叫冤,包公問明真情後,就詐病,曹國舅來探望包拯。包拯令秀才的妻子出訴,逐將曹國舅監禁。又作假書將二國舅偏來開封府,令此女面訴冤情。又將二國舅枷入牢中。曹皇后和宋仁宗親自來勸包拯釋放她的兩個弟弟,包拯不從,命令將二國舅處決。宋仁宗大赦天下。包公才將曹國舅放行。

曹國舅獲釋後,入山修行從此遁跡山林,矢志修道學仙,有一天,鍾離權和呂洞賓問他說:「你所養的是什麼 ? 」曹國舅說:「我所養的是道。」仙人笑著問:「道在那裡呢?」曹國舅指著天說:「道在天。」仙人又問:「天在那兒 ? 」曹國舅指著心。鍾離權和呂洞賓滿意地說:「心即天,天即道,你已經洞悟道之真義了。」逐授以《還真秘旨》,令他精心修練,不多久,曹國舅就成仙了。

                    

                            (財神趙公明)

財神有文財神和武財神之區分。當今道教宮觀中的財神神像,多為黑面濃鬚,騎黑虎,一手執銀鞭,一手持元寶,全副戎裝。該財神像當為武財神,即趙公元帥像。趙公元帥,即趙公明、趙玄壇。魏晉南北朝時期成書的《搜神記》和《真誥》等,都有趙公明的神跡,但只是司土下冢中事,或是瘟神。元明之間,趙公明的神跡才有完整的記載稱,趙公元帥姓趙名朗、玄朗,字公明,終南山人。原是日精之一。古時天有九日,九日被后羿射下以後,變化為九鳥,墬落於青城山,變成九鬼王。八鬼行病害人,但是趙玄朗卻獨化為人,避隱蜀中,精修至道。張陵在青城山煉丹時,收趙玄朗護衛丹室。天師丹成,分丹餌之,遂能變化無方。趙玄朗食丹以後,其形酷似天師。天師遂命其永鎮玄壇,故號玄壇元帥。《三教搜神大全》稱其能"驅雷役電,喚雨呼風,除瘟剪瘧,保病禳災","至如訟冤伸抑,公能使之解釋,公平買賣求財,公能使之獲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對神禱,無不如意"。明代小說《封神演義》有姜子牙封神一節,封趙公明為金龍如意正乙龍虎玄壇真君,率領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和利市仙官等,統管人世間一切金銀財寶。除了趙公元帥以外,民間亦有以關帝和明代無錫禦城戰死的何五路為武財神的。







         






 

 




 





 




 

点击数:5855  录入时间:2005/9/17 【打印此页  


 »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中国民族网] [中国民族文化促进会] [国际易经网]


版权所有:古今易学文化网 2005-2021 中心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沣镐西路益民巷(富力学府3#楼11203室)
业务热线:029-84214987 15289365918 15686051897
陕ICP备20210123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