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文章 >> 用"八卦"说数据  

用"八卦"说数据


                                                                 作者:李 文   

                                                           

        你见过上面这个八卦图吗?这是个中圆由阴阳二鱼交互,圆周上等分着天、水、山、雷、风、火、地、泽八种宇宙基本质态,经卦又称作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的浑圆宇宙图形,是我们华夏先祖伟大的发现和创造之一。

    我告诉你,八卦中本来就含有二进制数据。《易经》和《易传》不仅准确地表达了这一数理概念,而且就“易”字本身也反映了这种哲性思想。且看这个“易”字,上半字是“日”,下半字是“月”;前者性阳,后者性阴,这阴阳二性就是最基本的二进制数据基础。再者,“易”有三义之说:一曰“简易”,即易理中最根本的单纯、简单变化;二曰“变易”,即以“日”“月”为总代表的所有阴阳属性物质自然交互的运动变化;三曰“不易”,即以万变不离“日”“月”、阴阳互根间的规律性变化。这三条基本原则可以依《易传》里“《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及“生生之谓易……”等进行解释。

    八卦是靠(—)阳爻符号及(- -)阴爻符号组成的,无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的任意变化,都离不开这阴阳二性。而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也以这阴阳爻式排列。这里,我们取(—)阳爻符号数作“1”,取(- -)阴爻符号数作“0”,四象中的“太阳”、“少阴”、“少阳”、“太阴”就分别为 11011000 的数;而八卦的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就分别得出为 111011101001110010100000的数。

    用同样的数理概念,我们可用“0”和“1”涉入卦中,“000111”数即为“泰”卦,“001111”数成为“大壮”卦……依次类推,用“0”和“1”排成的六位“位组”,总共可排出1625702400个卦象,而六十四卦的卦象只是其中极少一部分。下边是二进制经与十进制比较的另一种说法,虽记法不同,但实质上没根本的区别。

在我们惯用的十进制数中,共有09十个数码,逢十进一,且十用“10”表示。在二进制数中,只有01两个数码,逢二进一,且二用“10”表示。如果把八卦中的“—”阳爻符号记作“0”,- -)阴爻符号记作1”,那么每一卦就表示一个二进制数。八卦所表示的数与对应的二进制数和十进制数如下列:

 

    名:                        

二进制数:    000  001  010  011  100  101  110  111

十进制数:     0    1    2    3    4    5    6    7

 

假设把每两个八卦拼成“履、观”卦象的话,那就有了8×864(个)卦。

二进制数与十进制数怎样互化呢?请看下表:   

二进制

1

10

100

1000

…..

十进制

20=1

21=2

22 =4

23=8

…..

      即二进制数从右向左每一位上的1,表示十进制数中的1248163264、…。因此把一个二进制数化成十进制数就非常方便。例如:

         11111()=168421=31()

         100011()=3200021=35()

十进制数化成二进制数也不难,只要把该数写成几个2n数的和,依次写出10就可以了。例如:

19()=162110011()

38()=3242100110()

 

为什么《易经》要使用二进制语言,还有阴爻和阳爻起源的相关争论,至今仍旧众说不一,喋喋不休。但肯定的说:阴爻和阳爻是一种具备计算功能的二进制“数字”,跟现代计算机所使用的数据位(比特)实质无异。发现微积分的德国数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第一个发现“八卦”与二进制之间的密切联系,并受《易经》的启发,设计了一个能作乘法的计算机,并于1673年特地到巴黎制造。他的发现不仅是继帕斯卡加法机(1642年)之后计算机工具的又一进步,还专门系统地阐述过二进制与八卦间的密切关系。

通过以上,《易经》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提示:数据具有把事物某些属性规范化后的表现形式,它能被识别,也可以被描述,例如十进制数、二进制数、字符等……所有事物信息也潜在其中。如果说构成数理逻辑系统的科学是科学的话,那么比数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先出了两千余年的我国《易经》,定当更富有特殊意义的科学价值。

 

    

             20051025

 

点击数:2781  录入时间:2005/12/10 【打印此页  


 »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中国民族网] [中国民族文化促进会] [国际易经网]


版权所有:古今易学文化网 2005-2021 中心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沣镐西路益民巷(富力学府3#楼11203室)
业务热线:029-84214987 15289365918 15686051897
陕ICP备20210123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