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文章 >> 天下第一奇书《周易》  

天下第一奇书《周易》


“人更三世,世历三古”的《周易》,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史上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从哲学思想来看,它具有朴素的辩证法;从史籍来看,它是我国最早的经典之一,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一部古代典籍。《周易》被儒家尊之为“群经之首”,道家推崇为“三玄之一”。

  伏羲制卦  文王作辞

 

留存至今的《周易》十卷。《史记·周本纪》说:西伯被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史记正义》解释说:《乾凿度》云:“垂黄策者羲,益卦演德者文,成命者孔也”。《易正义》云:“伏羲制卦,文王卦辞,周公爻辞,孔子十翼也”。据司马迁所说,文王益卦是一种较早的记载。古今学者一般都认为八卦哲学为周人哲学是无可置疑。但是,对于《周易》的写作时代,仍然有不同看法。有西周初年说,也有西周末年说,甚至有战国初年说。

《周易》亦称《易经》,又简称《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占筮书,初作者大概是西周末年一位占筮官。《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经》主要是64卦的384爻,卦、爻各有说明,这就是卦辞和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相传为孔子所作,是儒家学者对《易经》所作的各种解释,10篇,也称《十翼》。《易传》在对客观世界的变化作出解释时,使用了“乾坤”、“阴阳”、“刚柔”等范畴和命题。《易传》和《系辞》认为,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所谓“穷”,就是事物发展到顶点,“变”就是由顶点向反面变化,“通”就是变为反面之后又开始新的发展,“久”就是说明有这些变化过程之后才能长期存在下去。这样便发展了《易经》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据说孔子晚年很喜欢研究《周易》,由于他多次翻阅竹简,把串连着书简的皮带子弄坏了三次,这就是“韦编三绝”的来历。孔子说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就是说,让我多活几年,如果50岁时就学习《周易》,便可以没有大过错了。司马迁也说过:“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还把《易》作为教授学生的内容,“孔子传《易》于瞿”(《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商瞿(字子木,鲁人)是孔子的高才生之一。

在孔子看来,有一种本质不变的东西存在,那就是天(乾)一定在上,地(坤)一定在下,在上者必尊,在下者必卑。这种上下有序,尊卑有别的思想,便成为了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础。

                    众经之首  大道之源

 

《易经》不仅仅只是占卜的书,直观的作用明显于论断吉凶,以启示的方式指导以不变应万变的哲理。《易经》卦爻概括和包含了天地万物和古往今来的一切道理和规律,也包含了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因素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尤其是辩证法思想尤为突出。

《易经》的基本符号是“─”和“--”,叫做“爻”,“─”是阳爻,“--”是阴爻。每三个爻组成一个符号,叫做“卦”,阴阳两爻错综配合组成八个符号,叫做八卦,它们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也就是八“经卦”。八卦两两相重,构成64个符号,便是64卦,称作“别卦”。64卦中每一卦又包含有六爻,因此《易经》共有384爻构成。六爻的排列从下到上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位序,阳爻称九,阴阳称六。卦辞是指解说卦象的辞句。卦辞和爻辞的内容大致有三类:一是讲自然现象的变化,用来比拟人事;二是讲人事的得失;三是判断吉凶。

《易经》神秘阴阳爻象的形式中蕴含着深刻的理论思维和朴素的辨证观念。

第一,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普遍存在的对立现象的认识成果。在《易经》中出现了30对以上对立的概念。其中有:泰与否、谦与豫、损与益等等。这些概念已不在是单纯用来区分具体的事物,而是把自然界和社会一些不同类的事物的对立的现象收纳进来,并给予简单的说明。

第二,它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代表着世间两种最基本的相互对立的势力,自然界和人、动物一样,都是由两性(即阴阳)产生的,万物在阴阳两势力的矛盾中产生变化,变化到一定阶段就会走向其反面,这就是物极则反。

第三,《易经》在肯定神灵对人事的支配权威的前提下,比较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当然,《易经》中的这些朴素辨证思想因素,从理论思维水平上讲,还没有摆脱感性形象思维的束缚。

到了战国后期,研究《易经》已逐渐成为一种专门学问,一些系统阐释《易经》的文字陆续被收集起来,汇成《易传》。汉代经学兴起,形成了专门解释《周易》经传的“易学”。此后,历经两千余年,形成了许多流派,如象数学派、义理学派等,许多著名哲学家还依据《周易》经传提供的思想资料,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易传》除专门指战国末期或秦汉之际的儒家学者对《易经》的解说外,还指以后历代解释《周易》的著作,如北宋程颐、苏轼、南宋杨万里的易注。

《易传》,又称《易大传》,是对《易经》最古的注解、说明、补充和发挥,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所以古称《十翼》。《易传》在形式上是解释《易经》的筮法体例、卦象、卦名、卦爻辞及其义理的,却往往上升到哲学高度进行概括,并借以系统地阐发作者的哲学观点。《易传》创造性地提出了儒家第一个宇宙形成论体系,建立了以“一阴一阳之谓道”为核心内容的具有完整形态的朴素辩证法体系。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宇宙形成论。

《易传》认为宇宙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生化过程。所以《系辞上传》写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一番话形式上是解释筮法的。由于《易传》作者以为筮法是依循自然衍化过程而立,因而它所象征的是宇宙大化的历程。

另外,《易传》还论述了风(巽)、雷(震)、山(艮)、泽(兑)、水(坎)、火(离)这六种自然物在万物生成中所起的辅助作用。认为万物始生之后,在山泽风雷水火这些自然条件的共同作用下,万物才能够变化成长。人与万物一样,都是天地自然衍化的产物。在万物产生以后,出现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在自然形成之后产生的。

第二,《易传》对《易经》的辩证法思想作了较为系统的发挥。

它把阴阳概念抽象为表述对立统一的最高范畴,并运用阴阳之间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观点,概括和归纳出人类有关自然和社会的知识,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重要命题。

第三,关于《易传》的天人协调观。

《易传》在先秦第一次对天人关系做出比较全面的说明,提出“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的天人协调论。《易传》高度评价了人类对自然的作用,把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提到和天地并列的高度,合称之“三才”。认为人对于万物的作用可以银河天地媲美,天地人鼎立而三,是万物生成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充分肯定了自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类在自然的变化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所建立的历史业绩。“三才”说的提出不仅反映了对天人关系的理性觉醒,也反映了人类对自我价值的反省和认识。

第四,《易传》的神学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注解经文的限制,《易传》在很多地方不能不囿于经文,在解释有关天命神学的语句时,虽然有所修正,但仍有所保留。如它认为君子遏止协恶,发扬贤善的行为,是顺应天的表现,可以获得天赐予的美好命运。这里虽然提出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握自己的命运,但又把最后的决定权交给了天。

《易传》认为,《易经》包含了天下事物所有的道理,揭示了事物的真相,把人类历史上一切有价值的创造成果,都归之于卦象的启示。并且认为卦象仍将继续启发人类的创造力。

                    文明渊薮  文化华章

 

《周易》是我国古代占有重要地位的哲学著作,作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不仅对儒家,而且对其他各家以及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各派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后的各家各派,都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出发,给以这样或那样的继承、改造、解释和发挥,他们很多都以注解《周易》的方式,来阐发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推动中国哲学的发展。它的许多思想为中国古代辩证法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周易》的内容广泛地体现了当时生产、生活的情况,是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此外,《周易》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这一贡献对中国古代天文学、数学、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对近代西方创立微积分和二进位制数学也有启发。《周易》这本奇书在今天以其玄妙和神秘,仍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玄妙而神秘的《周易》,不愧是中国以及世界一份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的宝藏,还有待于人们继续求索、挖掘,使它放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点击数:3021  录入时间:2006/2/7 【打印此页  


 »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中国民族网] [中国民族文化促进会] [国际易经网]


版权所有:古今易学文化网 2005-2021 中心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沣镐西路益民巷(富力学府3#楼11203室)
业务热线:029-84214987 15289365918 15686051897
陕ICP备2021012327号